策略研究屬于中觀研究,研究體系龐大,影響變量多,從宏觀經濟、中觀產業到市場情緒等都要涉獵,對研究者的挑戰極大。策略研究對行業研究的引領作用,也使之在研究所中處于不可或缺的地位,競爭異常激烈。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副所長、首席策略分析師荀玉根,是截至目前獲得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評選策略研究第一名最多者,但光環之下,他更多感受到的是行業苦行僧式的逆水行舟。
來源:新財富(ID:newfortune)
作者:何倬
原標題:《海通證券荀玉根:策略研究六連冠背后的15載修行路》
2007年,在大學任教的荀玉根轉入證券研究行業,勤奮是他追趕同行的武器——地鐵看研報、日常最少工作12小時……他用3-4年時間建立策略研究框架,2011年,他最終在海通證券找到自己的落腳點。
從新人成長為成熟分析師,荀玉根對研究的認識分為兩個階段:一,追求“大而整”;二,慢慢“懂取舍”。而他的研究開始顯著受到市場的關注和認可,則與其兩次研究的突破密切相關:一次是2013年,他將研究重心從經濟周期波動轉向產業結構轉型;另一次是2016年,他調整和豐富了自己的研究框架,用更長期視角去思考市場,做更多國內外對比分析。
如今荀玉根已入行15年,外人看來他的生活很枯燥,除了睡覺、吃飯、上下班之外,其他時間都會投入到工作中,但是他本人樂在其中,“弄清楚一個問題會讓我很有成就感,并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
為了維持輸出端的質量,他非常注重輸入端的補給,工作之外,跑步聽書是他最大的休閑方式,至今他保持每年聽書300多本、精讀50多本的習慣。
01、從教師到分析師,三年多時間建立策略研究框架
入行之前,荀玉根曾在高校就職,他坦言當年想進入證券行業,苦于熊市階段證券公司紛紛在裁員,更談不上招人了,于是他先在高校繼續蓄勢。2007年趁著大牛市期間券商大規模招人,荀玉根終于如愿加入證券行業,開啟了證券研究工作。
荀玉根是經濟學博士,即便有著較強金融知識儲備,他剛開始接觸策略研究時,也有點不知所措。他坦言,策略研究綜合性很強,既要懂宏觀經濟,還要懂中觀產業,市場情緒的研究也不容忽視,研究體系非常龐大,影響變量太多了。
于是,他采取了模仿的方式,觀察前輩及同行的研究,然后照葫蘆畫瓢。第一年,他將精力放在宏觀經濟與大類資產的關系上,拆解各類宏觀經濟指標,自上而下專研投資時鐘對股市的影響。第二年,他將更多的時間放在行業研究上。策略研究需要積累對各行業的認識,不求對每個行業都精通,但至少了解大致情況和關鍵指標。荀玉根從大類行業入手,學習各種產業鏈知識,例如金融地產、周期資源、制造業、消費等。
荀玉根的學習方法很簡單:下苦功夫。他回憶,當年他每天下班前,會將各行業最知名分析師的深度報告打印出來,在地鐵上看。
作為研究所最勤奮的分析師之一,荀玉根通過學習,充分了解了宏觀經濟數據、不同行業、資金面、估值等變量,由最初知道它們的重要性,到掌握各個變量的意義及其背后的傳導邏輯,漸漸地,他消除了明顯的知識盲點,并用兩年時間建立起自己的策略研究體系,成為研究小組中進步最快的分析師。
為什么如此勤奮?荀玉根笑言:“高校的工作經歷,讓我比入行早的同時代人起步晚了3年,我想把過去的時間補回來,緊迫感讓我更加勤奮?!?/p>
經歷了3年多的初期準備,2011年初,他加入海通證券,一待就是近12年。他表示,海通證券“穩中求進,行穩致遠”的企業文化讓他心里很安定,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和性格。而今,他已是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副所長、首席策略分析師。
02、兩次研究突破,保持策略研究“六連冠”
從2007年入行到現在,荀玉根在研究這條路上已經深耕了15年。他總結,自己對證券研究的認識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追求“大而整”。講究框架的龐大、指標的精細,好比一個尚武青年剛進入武林,每一派的武學都想學,似乎把所有的派系都學遍了之后,就能打遍天下無敵手。
第二個階段,慢慢“懂取舍”。隨著對市場認識的深入,理解了市場的不完全可知和人的有限理性,發現沒有任何一門武學能夠包打天下,任何框架都有優和劣,關鍵是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框架,不斷地精進,做好自己能力圈內的事,做到知輕重,懂取舍。
當然,這個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研究水平并不是沿著平滑線性軌道提高的,到一定階段,會遇到瓶頸和障礙。荀玉根回憶自己的策略研究歷程,有兩次明顯的突破期。
第一次是2013年。在那之前的2007-2012年,中國股市伴隨著經濟的波動而大起大落,荀玉根的策略研究框架是順著傳統經濟周期,即從投資時鐘的角度去研究股市,這個方法在當時很奏效。但是,2012年之后,中國經濟波動變小,股市結構性特點開始呈現。2013年,荀玉根開始將研究重心從傳統的經濟周期波動,轉向產業結構轉型。這一年正好是創業板大牛市,荀玉根抓住了科技等新興行業的風口,在研究上取得明顯進步,并第一次獲得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評選策略研究第三名。
第二次是在2015、2016年。2015年6月,上證指數一改此前上漲勢頭,從最高點5178點一路下跌,兩個多月后跌至2850點。受大跌前市場樂觀情緒的影響,荀玉根并沒有提前察覺市場行情變化、及時提示風險。事后,他深度反思了自己的研究體系和框架,并思考如何把研究做得更踏實一點。
從2016年開始,荀玉根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調整:一是用更加長期的視角去思考市場,多做歷史對比研究,從歷史的角度去把握經濟周期、股市波動;二是多做國內外對比分析,把中國的現狀放到其他經濟體相關發展階段中,將所出現的特點進行比較。
值得注意的是,在更長期的視角下,荀玉根會首先對歷史的經濟周期、股市的牛熊周期做一個長期判斷,以長期作為底層背景和邏輯,對市場中間的波動進行階段性分析,做到長短期結合。
同時,荀玉根減少了對主題研究的投入?;仡櫄v史,荀玉根發現,主題投資都是很短期的,長一點3個月,短一點1個月,炒完之后“塵歸塵,土歸土”。這是因為主題投資的觸發點是某個階段的某個政策或者事件,導致大家對某個領域的情緒發生了變化,事件過后,股價還是回歸基本面。
當然,從貼近市場、貼近需求的角度,荀玉根還是要做一些主題研究,因為投資者有時候也會關注,但是他不會花太多時間,因為主題研究積累價值很低,而做基本面研究、產業研究,則會隨著研究的積累,對該領域的認識越來越深。
荀玉根在研究方式上的調整收效顯著,2016年,他拿下了自己首個分析師評選第一名。
回想第一次獲得第一名的心情時,荀玉根直言,有一種夢想成真的感覺,市場對自己的關注度明顯上升。與此同時,這也帶來了一些壓力,“分析的邏輯是否經得住推敲,研究結論是否保持了比較高的準確率,都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荀玉根不自覺地對自己的報告和觀點輸出提高了要求。
策略研究領域向來人才輩出、競爭激烈,荀玉根卻保持住了優勢,2016-2021年,他6年蟬聯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評選策略研究第一名,成為該領域截至目前獲得第一名最多次的分析師。
他分析原因:一是領導、同事給予的幫助和支持,研究成果離不開公司的平臺和團隊的協作;二是和投資者交流,激發了自己的思考,有助于完善自己的研究,一個優秀的分析師是由無數投資者澆灌出來的;三是保持一顆謙卑、勤奮的心,經濟、產業、股票市場都在發展中,所以要不斷研究,完善自己的框架。
直到現在,荀玉根仍然會經常反思。
他在2019年初提出,中國長期股權投資時代正在到來,在基本面和資金面改善的驅動下,A股有望迎來類似美股1980年代后的長牛。當然,事物的發展是一個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因此,荀玉根同時也指出:從小的牛熊周期看,本輪A股牛市或將持續3年,萬得全A指數2022年有望實現歷史罕見的年線三連陽。展望2022年,通脹高位和盈利周期性回落的雙重擾動下,A股或將迎來長牛中的整固。
此后的市場走勢,基本驗證了他這一判斷。但是,荀玉根也坦言,2022年市場的大幅回撤超出了自己的預期。所以,他常常告誡自己,對市場保持敬畏之心,拿第一并不代表滿分,可能別人60分,你61分而已。
同時,他也感悟到,策略研究的難點在于,有很多非基本面體系里的事件性因素影響市場,使得市場運行的一些過程是不可知的,分析師很難精準地預判市場具體的漲跌幅趨勢,只能模糊地判斷市場的性價比怎么樣。
“就好比,能判斷現在是冬天還是夏天就已經很好了,但是冬天里面具體哪一天下雪、哪一天刮風,是不知道的。你需要承認市場的不完全可知和人的有限的能力?!?/p>
在遇到突發事件的時候,荀玉根也有自己的反應機制,就是第一時間反思,引起市場上漲、下跌的這些變量,對體系中日常跟蹤的因素會不會產生根本性影響,如果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那就不改觀點。這只不過意味著,中間的過程比想象的更復雜一些。比如,2022年一季度,股市下跌超出預期,荀玉根依然保持了前期的判斷不變,因為他發現,將引起一季度下跌的變量放到以前的框架中分析,并沒有導致大的研究體系發生改變。
“但是,如果真的有事件性因素出現,導致體系變量發生變化,也要改觀點,不能一根筋?!?/p>
03、見證國內策略研究從青澀到逐漸完善
很多人認為,投資最重要的是選出具有巨大增值潛力的股票,這也是巴菲特、彼得林奇、費雪等投資大師受歡迎的原因。
策略研究則是另一種思維,它主要解決兩個大問題:一是做資產配置,在股票、債券、商品等大類資產中怎么做配置,這個決策對資金很重要,需要有扎實的宏觀研究基礎才行;二是股市等權益資產內部的各個行業之間怎么做配置。
策略研究有其自身的價值,在適用性方面,策略研究對大資金的幫助會更大一些,大資金需要做資產配置、行業配置。
“普通投資者更多關注的是公司,不做太多的配置,但還是可以對策略研究做一定的了解,因為無論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都是在大的市場環境中做投資,即使是完全自下而上選股,最終選擇的公司也都有其對應的產業和大背景,不能簡單地埋頭趕路,還要抬頭看路。如果掌握了投資大背景,對自下而上微觀選行業、選公司是有很大幫助的?!避饔窀Q。
不同于宏觀和行業研究,策略研究一般需要分析師給出對市場趨勢、行業配置比較明確的判斷,體現出一定的投資實戰性,因此,有人認為,策略分析師是賣方中最像買方的,出色的策略分析師會有更多的跳槽選擇。
作為資深且出色的策略分析師,荀玉根坦言,在做賣方研究的前5年,也考慮過要不要去買方做投資,自我剖析后,還是覺得自己更適合賣方。
荀玉根認為,賣方分析師對“謀”的要求更高,職責在于出謀劃策、梳理問題的前因后果,并清楚地闡述。買方投資對“斷”的要求更高,投資者對于問題的研究不需要那么細致,而是要在市場中“殺伐決斷”,有較高的市場敏感度、情緒控制能力、投資決斷能力等。荀玉根認為自己更擅長前者,也因此,他在這個領域一干就是十五年多。
長期身處這個領域,荀玉根見證了策略研究在國內的發展。
據他觀察,國內策略研究的影響力變大,始于2005年。其背景是,2005-2007年股指大幅走高,但2008年又突然陷入漫漫熊途,市場的大漲大跌使得策略研究的拐點性判斷變得重要,策略研究的受關注度也開始大幅上升。
這么多年下來,國內策略研究體系也越來越完善。荀玉根回憶,2007年自己入行時,策略研究報告對短期市場、盤面分析會更多一點,顯得比較稚嫩,現在,策略分析體系更加完善,從宏觀到中觀到產業均有涉及,而且有很多國內外對比分析,更具國際化視野,分析中長期問題也更多一些了。
“未來,策略研究也會一直存在,在大類資產配置方面還有很大作為。公募基金對策略分析師的需求更多體現在行業配置上,銀行理財、保險資金等資金在進入股票市場,這些大體量資金的增加對大類資產配置的需求在上升?!避饔窀硎?,未來幾年,策略分析師在大類資產配置上的研究要更加深入、優化。
04、光環之下,證券研究是苦行僧行業
與外界給予的光環對比,耕耘證券研究行業15年的荀玉根,體會更多的是,“分析師是一個苦行僧的職業”。
“因為分析師的本職工作是做研究,做研究必須坐冷板凳,要投入時間才能出成果?!?/p>
荀玉根直言,他的工作生活看起來很枯燥。他從來沒有在打游戲、刷短視頻等當代人普遍的娛樂休閑方式上花費時間,除了睡覺、吃飯、上下班之外,其他時間他都會投入到工作中,寫報告、改報告、路演……每天平均工作12小時以上。對此荀玉根樂在其中,“弄清楚一個問題會讓我很有成就感,并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
除了日常研究之外,荀玉根還身兼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副所長,分管宏觀研究部、策略研究部、固定收益研究部、政策研究部等四個部門,部門的管理、培訓、挑選新人等工作不可避免,也占據了他一部分時間。
一般招聘新人時,篩簡歷、筆試面試到觀察期,荀玉根都會參與,同時,他還有一套自己的看人標準。
首先,看基本素質,包括理論知識和工作能力。進入賣方研究行業,最起碼需要具備經濟學、金融學基本知識。
其次,觀察其工作能力。對于新人來說,短時間內擁有不錯的研究觀點、深入的報告是很難的,但是可以觀察其在求職、實習或者過往的經歷中,處理一些問題的方法,以及思維方式和應對能力。
另外,荀玉根認為,勤奮很重要,“證券研究行業是逆水行舟,在學校里再優秀,到這里,大家都很優秀,最終誰能夠走得遠,還是要靠持續不斷地付出”。
工作之余,荀玉根唯一可以稱作愛好的是閱讀。研究是一個不斷輸出成果的過程,荀玉根非常注意營養的吸入。
平時,他大概一周讀一本書,并在上下班路上、跑步的時候聽書,平均一天一本,一年下來可以聽300多本書,精讀50多本書。在研究所內部做培訓的時候,經常有同事問他,能不能推薦一些書。
于是,荀玉根專門寫了一篇《證券研究路上陪伴的書籍》,羅列了其入行以來反復精讀的近50本書,并將其分為幾大類:基礎知識和股市歷史、投資大師和投資理念、行為金融和投資紀律、修煉身心和自我精進等。這些書他至少讀了3遍,有的甚至讀了5遍,“好書是不多,碰到一本好書需要反復讀,每次感受是不同的”。
精進自身之外,荀玉根也越來越多地將目光投向發揮行業價值,承擔證券研究從業者的使命和責任。他表示,金融行業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所以,從業者要考慮怎么把這一作用發揮出來。具體到證券行業,則主要是思考如何發揮股權融資的功能。
目前,荀玉根也會參加一些行業協會、政府部門組織的研討會,從證券行業如何為經濟發展服務的角度,做一些研究討論和發言。
“證券研究行業存在的時間雖不長,作為從業人員,有責任把整個證券研究做得更加規范,讓行業生態更加健康?!?/p>
對話荀玉根:A股長牛邏輯不變,但要注意倒春寒
01、A股長牛兩大邏輯:產業升級、居民資產配置方式轉變
新財富:此前您預測,A股從2019年開始將迎來3年牛市,這一判斷基本被映證。當時,您提出這一觀點時的邏輯是怎樣的?您對未來幾年的股市表現有怎樣的預判?
荀玉根:我們在2019年提出了幾個大觀點。
第一,2019年的A股很可能類似于1982年的美股,有希望迎來一波10多年甚至20年的長牛。
這背后有兩大邏輯:一是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從之前的中低端制造業走向中高端制造業,企業的ROE(凈資產收益率)上升,這是基本面邏輯;二是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平均年齡已經在40歲附近了,住房需求滿足得比較充分了,我們的收入可能會更多地投入權益市場,居民資產配置從房產走向權益,這是資金面邏輯。這兩個大邏輯跟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非常像。
第二,長牛不代表一直漲,可能的形態是漲三年,跌一次。
美股過去的股市規律是3至4年一個輪回,中國過去20多年的房地產市場也差不多是這個規律,背后的核心邏輯還是在于短期的經濟周期。
經濟短周期叫庫存周期或者基欽周期,走一圈下來,大概需要3年半至4年,這就有點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走一圈下來需要12個月。在這3至4年的經濟周期里,股市不可能一直漲,也會碰到自己的一次寒冬。
2021年12月,我們提出,2022年要小心一點,市場可能會下跌,注意防風險。這也是基于經濟周期的推斷,因為前面漲了三年,2022年可能是從滯脹走向衰退的階段,A股會遭遇一些調整。
展望未來,我們認為2022年4月底的低點,很可能就是一個最低點,標志著冬天最低氣溫已經出現了,將進入春天的階段。春天的意思是氣溫開始慢慢回升,可能中間還有一些倒春寒,反反復復,但整體方向向上。
02、A股風格在價值、成長中搖擺
新財富:2022年初A股急跌,風格切換,之后進入搖擺行情,如何理解2022年的A股風格變化背后的邏輯?
荀玉根:2022年以來,A股風格有點搖擺,如果用相對長一點的視角,回看A股過去二三十年的歷史,可以發現,A股的風格周期是價值和成長的切換,大周期是3至5年一次,當然期間有小切換。
到底什么變量決定風格周期的切換呢?我們也做過很多歷史回顧,有如下發現。
利率水平對A股風格影響不大,利率上行,有時候價值占優,有時候成長占優,不穩定。如果算10年期國債利率跟A股的價值、成長風格的對比關系,相關系數幾乎為零。
退一步來講,什么因素更重要呢?
我們發現,利潤更重要。從股市的表現來看,價值股和成長股中,誰的利潤增速更快,誰的ROE就更高,那么,這類風格就更占優?;氐交A的金融定價模型也可以解釋,無論是DCF(現金流折現估值模型)定價模型,還是DDM(股利貼現模型)定價模型,分母的利率水平對于價值股、成長股來講都是一樣的,但是分子端的利潤是不同的。所以真正決定風格的核心變量,是利潤這個基本面變量。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判斷,2019年下半年開始的大成長周期沒走完,但2022年股市風格有點搖擺,歷史對比可以發現,與2012年有點相似。
回顧2012年的市場背景,2010至2015年,A股風格都是偏成長,當時的基本面是智能手機不斷滲透,拉動移動互聯浪潮,所以整個成長風格延續了差不多5年,但是中間有波浪式演繹,尤其是2012年搖擺行情顯著,有幾個月是價值占優,有幾個月則是成長占優,搖擺完之后,2013年A股繼續成長占優。
同樣,2022年經濟有下行壓力,在穩增長政策指導下,傳統行業、價值型行業受益,再加上前兩年成長股上漲較多,價值股上漲較少,價值股面臨補漲,所以2022年股市風格搖擺。
03、把握穩增長方向:低碳經濟、數字經濟以及改善類消費
新財富:很多投資者把穩增長作為投資主線,您如何理解這一穩增長政策的影響?
荀玉根:穩增長確實是2022年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因為全年我們所面臨的宏觀背景是經濟下行壓力,一方面是海外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國內疫情。因此,政策的主線就是穩增長、托經濟,而穩增長的核心目的是穩就業,與穩增長政策相關的行業會受益。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對于穩增長的理解要更廣泛、更立體。
按照過去的傳統思維,穩增長就是大搞基建、刺激房地產。其實,現在穩增長的手段工具比以前要更加科學和立體了。傳統的行業還是要穩,例如2022年很多項目和投資出臺,地方專項債發行也很快,這些都與傳統的基建有關。這是經濟穩增長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點——把傳統的基礎行業基本盤給穩住。
除了老基建和房地產兩個傳統穩增長工具之外,2022年出臺了很多新的工具,比如,4月26日,中央財經委會議提到全面加強基建時,特別提到新基建,概括下來大概是兩個線索或者兩個核心詞:低碳經濟、數字經濟。
所謂低碳經濟,就是跟新能源相關的。中國提出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這是能源結構的中長期優化,短期優化包括加大光伏發電投入,這對于2022年經濟增長有很大幫助。
再比如,與低碳相關的新能源車,從燃油車走向電動車是一種趨勢和方向。目前,支持新能源車消費的政策很多,新能源車的銷售增速也非???。而消費是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支持消費的政策也是在促進穩增長。
此外還有數字經濟。為發揮數據的作用,發改委提出“東數西算”,需要建機房、建RDC(遠程數據管理中心)。而東部省市土地資源比較稀缺,成本貴,將這些基地搬至中西部,資源可以更加協調地使用。
這些政策其實都屬于穩增長的抓手,同時也是為中長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做鋪墊,一舉兩得。因此,2022年的穩增長政策需要用更加立體的思維去理解。
新財富:怎樣把握穩增長帶來的投資機會?有哪些領域可以提前布局?
荀玉根:2022年A股的行業輪動或者搖擺比較快,這與政策環境和基本面有關。2021年底,我們預判到經濟的下行壓力比較大,尤其是房地產行業的銷售、投資下行的慣性很大,政策應該會有所調整,且當時銀行、地產估值非常低。因此,我們將金融、地產作為布局的第一梯隊。
然而,2022年4月底,我們將低碳經濟和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成長股作為第一梯隊,看好穩增長相關的新基建,這些行業不僅是2022年年內的增長點,也是未來兩三年調結構的方向,行業的中期景氣度仍然向上。
此外,我們可以兼顧一下消費。借鑒2020年第一波疫情爆發之后的消費數據演變:先是復工復產,生產線恢復,工業增加值數據上漲,居民逐漸恢復上班,收入和消費預期都好轉,消費數據好轉。同樣,2022年4、5月,疫情高發,居民信心不足,消費數據轉弱,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消費數據逐漸企穩回升。
因此,可以適當均衡配置成長類的低碳經濟、數字經濟以及逐漸改善的消費。
04、中國消費整體還處在緩慢升級的階段
新財富:長期以來,消費類公司的上市表現都比較穩定、優秀,疫情之后,消費板塊出現了一些波動,后疫情時期,消費類公司面臨的環境會發生哪些變化?
荀玉根:從兩年多前疫情初次爆發到現在,消費場景和出行都受到影響,消費類行業確實太難了。但是,從歷史規律來講,傳染病終歸要過去的。中國現在人均GDP才1.2萬美元,美國人均GDP6萬多美元,歐洲4萬多美元,中國與發達富裕國家還有較大差距。中國消費整體還是處在一個緩慢升級的階段,從1萬美元到2萬美元、3萬美元一步步抬升,對應的消費升級是必然的。
尤其是中國的國土面積很大,東中西部地區收入差距較明顯。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的消費水平已經上來了,但廣大的中西部消費還有待提升,我們認為未來幾年消費有兩個趨勢。
第一,國產化品牌慢慢崛起。國家提出“雙循環”,以內循環為主,拉動外循環,內循環里的內需,很重要一部分就是消費。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也相應提高,對消費品的選擇越來越看重品牌。
例如運動服飾,買不起上千塊錢的國外品牌,兩三百塊錢的國內品牌還是可以承受的。當年美國、日本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之后,都出現過本土品牌消費潮?,F在不僅限于服飾、鞋子,餐飲也有自己的品牌了,這些都是普通大眾消費升級下的國產品牌崛起。
第二個趨勢是服務化。消費升級不僅僅指有吃的、用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對旅游出行、醫療保健等服務性需求會增加。
05、新能源車是能源革命下的代表產品
新財富:綠色低碳也是大家比較關注的主題。您如何看待2022年新能源汽車板塊的波動?對此有什么長期判斷和預期?
荀玉根:2022年,以新能源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板塊波動很大,尤其是前4個月跌幅很大,從4月底開始強勢上漲。波動大的核心原因是過去兩年漲多了,這就是所謂的山高風大。如果你在山腳下,刮風吹不到你。但是你爬到山中間或者山頂,稍微有點風吹過來,就有刮到臉上的刺痛感。
2019年下半年開始,整個新能源相關產業鏈一直漲到2021年底,漲了兩年多,累計漲幅很大,導致其碰到一些風吹草動就會有波折。但是,該板塊基本面是向上的,所以即便2022年前4個月跌了很多,后面又能起來。
從基本面來看,我們看好以新能源車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鏈。新能源車其實是能源革命下的代表產品,有點像2010年iPhone3的推出,是一個革命性的產品,讓大家發現手機不只有簡單的打電話功能,還可以裝載各種APP、聊天、看視頻等。從2010年至2015年,智能手機不斷滲透,拉動了整個移動互聯浪潮。
其實,新能源車也有這個特點。以前開燃油車時,車子只是交通工具,從燃油車變成電動車,看起來是一個動力的變化,其實車的功能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未來更進一步會走向智能化。車子就有點像大型的玩具了,使用的體驗感好很多,未來滲透率會更高。
燃油車階段,中國一直是汽車消費大國,不是生產大國,沒能進入世界前列?,F在重新開始的電動車賽道,中國的一些電池生產企業在全球市占率很高,國產電動車品牌也有很多了。
從這個格局去理解,新能源車其實是一個產業變革,這次中國總算趕上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