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分理財客戶不妨考慮特定養老儲蓄產品
    來源:證券時報網作者:蔣光祥2022-11-24 04:00

    蔣光祥長圖.jpg

    【靈光一閃】

    對于其中一些老年客戶來說,近日有另外一個好消息,我國推出的第一款特定養老儲蓄產品已經在工商銀行開始試點。

    蔣光祥

    11月以來,國內債券市場的明顯調整,不少銀行理財產品陷入虧損。在一些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者,尤其是老年投資者看來,銀行理財產品不是股票也不是基金,買它與自己跑銀行存錢并無兩樣,利息稍微高一點而已,銀行門口的小黑板上數字寫的是多少,到時就應該有多少。雖然寫的是既不保本也不保收益,難道還敢真給我虧了不成?因此,當銀行理財產品虧損成真,抱有困惑和不解的客戶大有人在。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也紛紛發出給持有人的公開信,寬慰和安撫投資者,爭取理解,讓客戶往前看。

    資管新規實施后,越來越多的銀行理財產品都已完成凈值化轉型,大一點的銀行更是紛紛申請設立自己的理財子公司,由理財子公司來單獨完成理財產品的運營操作。他們所發行的理財產品基本都是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并非約定收益,投資人很可能因市場變動而蒙受損失。而最近債券利率大幅上調,價格大幅下跌,偏債型理財產品的凈值難免出現回調。但與按照產品合同,少則20%左右,多則40%左右的資金投向股市的“固收+”理財產品類型不同,投向債市、有票息保護的純固收理財通常不會浮虧太多,這也意味著如果拿時間換空間,通常一兩個季度之后就可以扭虧為盈。實際上,今年年初其實也有過這么一波理財產品破凈行情,后面走勢也符合這一規律。

    這也引出來了另外一個問題:為什么以前買銀行理財就不會虧損?不同銀行的理財收益雖有差別,但沒聽說過誰會虧錢。很簡單,自2018年的資管新規出臺之后,兩三年間已基本在包括銀行在內的各大資管機構的理財產品供給端落實到位。保本保息理財產品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全面凈值化產品成為資管行業的主旋律。這一現狀對于管理人,尤其是一些地方小城商行的理財產品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戰。以往用小黑板寫個大致還行的收益率擺出去,就能有錢進來?,F在這個錢進來也燙手,凈值化之后,筆者已經不止一次聽相關從業人員訴苦理財已經很難做。

    隔行如隔山。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不一定理解理財產品的底層運作機理,預期回報也往往并沒有調低。對于大部分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來說,最終可能難免要在“無奈”中,適應產品凈值起起伏伏的“人生”。

    對于其中一些老年客戶來說,近日有另外一個好消息,我國推出的第一款特定養老儲蓄產品已經在工商銀行開始試點,其優點是收益有保證,提取也比較靈活。部分網點已經開始發行特定養老儲蓄產品,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整存零取三種類型,涵蓋5年、10年、15年、20年四個期限,各項利率均在普通利率之上有不小的漲幅。例如目前工商銀行普通存款5年期利率是2.65%,而特定養老儲蓄產品5年期產品利率則是:合肥、青島地區整存整取產品執行3.5%利率;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執行2.05%利率。廣州、西安、成都地區整存整取產品執行4%利率;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執行2.25%利率。當然,特定養老儲蓄產品也有自己的缺點,即對于投資者的年齡有限制,比如要求年滿35周歲才能辦理,年滿55周歲方可辦理到期支取。整存整取、零存整取需要“年齡+產品期限”大于55,整存零取需要年齡大于等于55周歲。不過如果客戶有臨時應急資金需求,也可以辦理提前支取,但會損失一定的利息。

    盡管在試點階段,單家試點銀行特定養老儲蓄業務總規模限制在100億元人民幣以內,儲戶在單家試點銀行特定養老儲蓄產品存款本金上限為50萬元。但一旦鋪開,對于很多意向客戶,尤其是老年理財客戶來說,不失為一個好選項。

    (作者系基金從業者)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特此說明。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亚洲ⅴa中文字幕无码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