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化基金業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來源:經濟日報作者:金觀平2022-11-24 13:41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基金業應更好發揮專業機構投資者作用,推動優秀企業價值發現,引導更多社會資本賦能實體經濟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近年來,伴隨著資本市場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基金業投資管理能力持續提升,行業規模實現跨越式增長,在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的同時,有力有效地支持了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服務實體經濟直接融資能力提升。證券投資基金充分發揮新股發行定價和二級市場價格發現功能,有效提升定價效率。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公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合計持有股票市值9.54萬億元,市場“壓艙石”作用越發明顯。股權創投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成效顯著,向實體經濟注入大量創新資本。近5年來,新增投向境內未上市、未掛牌企業股權本金累計超過4.86萬億元,相當于同期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的3.2%??苿摪?、創業板注冊制上市企業中,獲得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支持的比例分別高達88%和58%。

    另一方面,服務實體經濟的途徑日益豐富。通過優化產品布局,證券投資基金推出了包括公募REITs、科創50ETF、芯片ETF、新能源ETF、北交所主題基金在內的多種創新型產品,有效拓展了服務實體經濟的范圍,精準引導資本向國家戰略科技創新行業聚焦,持續支持科創企業發展壯大。此外,公募基金通過發行以國企、央企改革為主題的基金產品,支持國有企業盤活存量資產,提升資金運營效率,激發改革創新活力。

    實體強則經濟強。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實體經濟發展,特別是科創型企業的發展,需要更多長期資金的支持?;饦I有能力、也有責任在企業發展全生命周期中發揮更大作用,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提質增效。

    強化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要為基金業塑造良好的環境。應以建設“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和高質量資產管理行業為總目標,持續完善行業基礎制度,構建長期資金“愿意來、留得住”的制度環境。比如,完善基金份額登記轉讓基礎設施,健全托管估值、信用評價服務體系,營造公允透明、安全高效的交易環境;加速推動私募基金監督管理條例出臺,夯實基金治理法治基礎,筑牢行業穩健發展基礎。

    強化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離不開基金行業機構自身的努力。專業投研能力是基金業的立命之本,也是基金業實現推動居民財富增長、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饳C構應立足自身所長,持續提升專業化能力,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大產品和業務創新力度,給投資者贏得合理回報的同時,為更多有潛質、優秀的創新型企業帶去資金支持。同時,基金機構應更積極地參與企業治理,既要“用腳投票”,更要“用手投票”,行使好投票權、質詢權、建議權,助力被投企業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從而在服務實體經濟上發揮更大功能和效用。

    責任編輯: 李志強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亚洲ⅴa中文字幕无码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