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紹興,一家芯片公司即將上市。
11月25日,中芯集成過會,成立四年便拿到上市入場券。該公司背景強大,背靠芯片代工龍頭中芯國際。
中芯集成從細分領域切入,做MEMS傳感器、功率器件的晶圓代工。這兩者都能用在新能源汽車上。
本次IPO,該公司計劃募資125億元,占總股本的10%-25%。據此估算,中芯集成的估值至少500億元。
背靠大樹
中芯集成招股書中,提及中芯國際超過200次。
二者關系匪淺,中芯控股是它的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達19.57%。
該公司多名高管曾就職于中芯國際及其子公司中芯科技。如董事、總經理趙奇曾任中芯國際企業規劃中心資深總監;董事湯天申曾任中芯國際商務發展副總裁、執行副總裁等。
大股東慷慨解囊,除了人員、資金支持外,還把專利技術拿出來分享。
2018年和2021年,兩家簽署《知識產權許可協議》《知識產權許可協議之補充協議》。
根據協議,中芯集成能使用“微機電及功率器件”相關的573項專利、31項非專利技術,長期有效。
今年上半年,這些技術為中芯集成貢獻了29.6%的營收。
扶上馬,走一程。中芯集成成立時間短,生產線還處于建設期,部分晶圓工序由其大股東加工制造。
2019年-2020年,中芯集成向中芯國際上海和中芯國際深圳合計采購占比為55.76%、30.48%。
中芯集成自己清楚,光靠股東支持是不夠的,想要發展更好,還是得靠自己努力。
“小弟”加大研發力度。
報告期內,中芯集成的研發人員從159人增長至372人,研發投入分別從1.72億元增加至3.81億元。
僅2021年,其研發占總營收30.69%,是華虹半導體的近6倍。
成果顯著,截至2022年6月30日,中芯集成擁有發明專利76項、實用新型專利55項、外觀設計專利2項。
在射頻MEMS、車載IGBT、高壓IGBT等中高端領域滿足物聯網、新能源汽車、5G 通信等客戶需求。
在產能上,此次IPO,中芯集成擬募資125億元。其中66.6億元用于二期晶圓制造項目,旨在擴大產能。
成熟打法
中芯集成沒有一味追求先進制程,選擇發展“成熟工藝”。
一方面,相比7nm、5nm、3nm等先進制程,28nm及以上的成熟制程成本更低、更成熟;
另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車、5G、物聯網等領域,成熟制程就夠用了。如模擬芯片,成熟制程就能滿足需求,先進制程反而容易漏電。
該公司主要從事 MEMS 和功率器件等領域的晶圓代工及封裝測試業務。
MEMS,俗稱傳感器,類似于人類皮膚,收集各種外界刺激的信號,傳輸給大腦。
打個比方,電動汽車若想實現自動駕駛功能,就需要大量傳感器收集外界天氣、燈光等信號。
功率器件是電能轉換和電路控制的核心器件。比如特斯拉Model3的主驅系統里就大量使用一種叫碳化硅的功率器件,減少電能損失,提升續航里程。
抓住風口的中芯集成,今年上半年收入20億元,接近去年一整年的收入。
“晶圓代工”業務撐起大梁,占總營收的比例為76%。另一部分收入來自“員工配套用房”,今年上半年房地產銷售收入為4.6億元,占營收比例為23%。
芯片是重資產行業,前期投入大,易陷入虧損。
中芯集成也不例外,2019年以來,三年半時間,共虧損43億元。
該公司解釋稱,公司新建產線多,產能處于爬坡階段,單位成本高。
為了提升盈利能力,中芯集成調高產品定價。
報告期內,功率器件價格從1688元提高至2446元,每片漲了778元。
一邊漲價,一邊降成本,產能上去后,成本每片少了近2000元。
和同行士蘭微、華虹半導體30%的毛利率相比,中芯集成的盈利能力較弱,僅有-1.66%。它每賣一片,還虧7毛錢。
虧損是暫時的。新能源車賽道火熱,做成熟制程芯片也不會被卡脖子,盯緊細分領域,持續創新,中芯集成扭虧為盈只需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