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在中間”的日本對中國的警示意義
    來源:證券時報網作者:韓和元2023-01-12 04:00

    韓和元.jpg

    【和而不同】

    如果中國的產業不能順利升級,未來很可能會面臨如今日本面臨的局面。

    韓和元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一場巨大變化。首先表現為,在美國信息高速網計劃的帶動下,互聯網產業飛躍發展。而在傳統產業領域,則表現為中國開始加入國際產業分工體系。正是得益于這種變化,在中美的聯合推動下,過去30多年里,全球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日本卻是一個例外。其他國家長足發展的30多年,于日本而言卻是停滯的30多年、失落的30多年。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在于,隨著日本國內土地成本的日益高漲、人口紅利的消失,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時,新一輪的國際產業轉移已經無法避免??上У氖?,面對大泡沫的破滅,日本政府只顧眼前利益,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而不是順勢殺死僵尸企業、出清債務,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結果是固化了其原有的產業模式。

    這樣一來導致的結果是,日本根本無法享受到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大發展所帶來的好處。相反,由于中國加入戰團,而使得日本國內產業逐漸趨于疲敝——受制于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它們在中低端產品上,無法與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展開競爭。同時,又由于無法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日本在高端產品方面,也開始變得無法與歐美國家,乃至與韓國、中國臺灣展開有效的競爭了。

    簡單來說就是,由于只顧眼前利益的宏觀政策,令日本經濟日趨僵尸化,進而尷尬地卡在了中間。而這對于當前的世界經濟,尤其是對于中國,無疑具有很強的警示意義。

    近年來,世界經濟再次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變化不單表現在諸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方面的飛躍發展,同樣也表現在傳統產業領域。隨著中國土地成本的日益高漲和以廉價勞動力為底色的人口紅利的消失,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趨勢已經出現。

    事實上,近年來,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和印度等南亞國家,正在復制中國過去的成功經驗,即以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進行工業制成品的生產。

    數據顯示,越南如今是紡織品、服裝、鞋類和主要國際品牌電子產品的主要生產國之一。2022年,全球總需求下降,供應鏈斷裂,出口生產商在進料和消費市場面臨困難。在很多人擔心全球經濟放緩將對越南出口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時, 越南的商品出口成交額仍比2021年大幅增長,越南貨在國際市場的占比持續擴大。

    在這方面,印度的表現也頗為不俗。印度人口即將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并于2060年后達到17億的峰值。而且,印度人口相對年輕化,又會說英語,是國家勞動力的重要骨干。更重要的是,近年來,印度的實體基礎設施顯著改善,數碼基礎設施特別是金融支付系統,甚至在某些方面已超越美國。印度政府也積極采取措施吸引外資,包括在2021年初推出“制造獎勵計劃”(Production-Linked Incentives),在電信、電子、醫療設備等先進領域為國內外制造商提供經濟獎勵措施。

    受此影響,2022年9月,美國蘋果公司宣布計劃在印度生產5%到10%的新款智慧型手機iPhone 14。其最大代工商富士康也將與印度礦業集團韋丹塔(Vedanta Resources)合作,斥資200億美元在印度建造半導體工廠。

    得益于此,2022年上述國家的經濟都表現得異常搶眼。據國證大數據搜集的亞洲主要經濟體2022年GDP增長數據,或者各國12月份自己的統計機構和央行預估的數據,越南以8.02%的GDP增速在亞洲主要經濟體中表現最佳;其次是馬來西亞,其GDP預估將增長7.6%;第三是印度,其GDP預估將增長7%。

    正因為此,對于這種趨勢,中國必須有所認識。必須認識到應對短期困難固然重要,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目標,更不能成為留待日后考慮的問題。一味只顧眼前利益,一遇到困難就習慣性地走回老路,而不是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那么,中國所做的這一切,很可能跟當年的日本一樣——只是在固化原有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那么,中國真可能會重蹈當年日本的覆轍。

    伴隨著國際產業轉移而來的是,中國將無法享受到像越南、印度這樣的新興經濟體大發展所帶來的好處。相反,由于這些新興經濟體加入戰團,反而招致中國產業的疲敝。而近期美國對華的技術封鎖,對華技術的“卡脖子”,也間接地表明,在高端產品領域,中國與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仍有一定差距。

    也就是說,如果中國的產業不能順利升級,未來很可能會面臨如今日本面臨的局面:在低端產品上,中國無法與越南、印度等國展開有效競爭;在高端產品方面,中國也無法與歐美國家展開有效的競爭。

    (作者系廣州經濟學者)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特此說明。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亚洲ⅴa中文字幕无码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