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自2004年聯合國正式提出ESG(環境、社會、治理)理念以來,在各界積極參與和推動下,ESG已成為全球重要的投資策略及公司評價標準。相較于傳統的評價上市公司標準,ESG更關注企業在環境、社會、治理方面的績效,而非僅僅注重企業的財務指標——這既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與新發展理念高度契合,有望成為我國達成雙碳目標,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有力抓手。在此背景下,證券時報·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全面總結過去一年我國ESG的發展,推出《2022年中國ESG發展綜述》,此篇為ESG評級篇。
在雙碳目標推動下,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國內地位快速提升,追求長期價值增長、兼顧環境、社會效益的ESG也成為投資人的重要考量因子,ESG評價體系的作用顯得愈發重要。本文從專業機構、上市公司、媒體等維度,深度復盤2022年ESG評級發展進程,為ESG評級利益相關方提供決策參考。
專業機構:七方面推進評級工作
ESG評級是衡量企業ESG績效的重要方法,能夠緩解企業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目前,國內外ESG評級機構數量超600家。其中,海外ESG評級體系發展較早,MSCI、富時羅素、湯森路透、標普等評級機構具有較大國際影響力。國內來看,隨著ESG投資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將ESG作為重要的考量因子,納入對企業的評價之中,市場上也涌現出不少ESG評級機構,以滿足國內市場的ESG投資需求。
證券時報·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梳理發現,目前國內ESG評級機構按照身份屬性大致可分為六類:
一是商道融綠、盟浪、潤靈環球、鼎力公司等ESG專業服務提供商;二是中金公司、中信證券、嘉實基金、微眾銀行等金融機構;三是中證、華證、國證等指數公司;四是中財大綠金院、首經貿大ESG研究院等科研機構;五是Wind、秩鼎技術、妙盈科技等數據服務商;六是上海青悅、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等公益性組織。
通過歸納分析,發現主流評級機構2022年主要有以下七大新進展:
一是評級方法不斷完善。如中證指數根據國際前沿趨勢和國內實踐,不斷優化議題與權重設置方法;華證指數從底層數據、核心算法等方面對ESG評級體系進行了系統性優化;潤靈環球根據最新出臺的ESG相關政策,從關鍵議題設置、環境信息披露標準、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評估標準等方面對ESG評級標準內容進行了修改。
二是評價范圍更全面。商道融綠、Wind等機構2022年ESG評分已覆蓋全部A股。商道融綠將ESG評級應用到固收市場,對債券發行人做ESG評級,支持固收類投資者開展ESG投資;Wind推出公募基金ESG評價體系,幫助投資者深度剖析基金ESG及碳排放水平,遠離“漂綠”風險。
三是時效性不斷提高。Wind ESG評分在AI的支撐下每日更新,當上市公司的ESG綜合得分相對上一評級日的綜合得分上升或下降超過1.5分時,評級自動更新。中證指數依據最新公開披露信息、評價體系與分數計算方法,對評價分數進行更新,評價更新頻率一般為月度,當企業發生重大環境污染、重大危害公共安全及重大財務造假等嚴重ESG爭議性事件時,將對其ESG評級進行臨時調整。
四是透明度不斷增強。商道融綠、華證指數、中證指數等機構均在其官網上公開了其評級方法,包括指標體系構建邏輯、指標選擇、權重設定、評級結果等級劃分及更新頻率等方面,透明度較高。國外機構標普也在網站上發布了標普全球ESG評分方法,包括提出相關問題的理由、格式、背景信息以及指標權重;還與其評估的11000多家企業進行數據交叉檢查、驗證,推進ESG和氣候情報的標準化。
五是積極發揮連接ESG投資理念與ESG投資的紐帶作用。截至2022年12月,中證指數累計發布ESG等可持續發展指數122條,基于滬深300、中證500、上證50等寬基的ESG指數不斷豐富,逐步形成了ESG基準、ESG領先等系列。其中,ESG基準為ESG類基金產品提供業績基準,ESG領先衡量ESG評價高的公司股票市場表現。彭博和MSCI 2022年9月聯合推出了彭博MSCI中國ESG指數系列,將ESG固定收益指數系列擴展至中國市場,以滿足希望增加中國債券市場敞口的投資者需求。中金公司基于其ESG評級體系,自主開發了內部ESG投資分析與管理系統,可實時監控各投資組合的ESG得分狀況,并作為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
六是數據采集與處理能力不斷提高。如,針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缺失較多的問題,標普全球Trucost公司采用精細數據建模技術填補數據缺口,勾勒出金融投資組合和企業供應鏈的環境績效全貌。Wind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識別,追蹤抓取ESG信息,結合人工錄入、雙重校驗形成成熟的數據加工處理流程及制度,覆蓋超2萬個數據源,推出發債主體ESG數據庫,填補債券市場ESG數據的空白,助力固定收益投資的ESG實踐。
七是ESG評級數據產品逐步“走出去”。如,2022年10月,中財大綠金院ESG評級數據上線德意志交易所;華證指數ESG評級和碳中和評級兩款金融數據產品上線英國金融另類數據平臺Neudata,均有利于增強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的國際“聲音”。
評級體系:呈多元化格局
相較于國際的ESG評級機構的發展水平,國內ESG評級機構仍處于多元化發展的探索階段,評價對象基本局限于國內的上市公司,國際影響力較為欠缺,尚未形成較為統一的標準。
從評級結果來看,不同評分結果差異十分顯著?;跀祿目色@取性,證券時報·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選取了華證指數、Wind和富時羅素等5家ESG評級機構,篩選出評級結果可比的424只股票,將其最新評級結果歸一化后,計算任意兩個機構評分結果相關性,統計顯示平均相關性僅為0.412。其中,商道融綠與富時羅素的相關性最高為0.617。
通過文獻調研發現,不同評級機構評分結果差異顯著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ESG議題差異。ESG評級主要考量E(環境)、S(社會)和G(治理)三個維度,每個維度下的議題各有不同。
二是指標度量差異。針對同一議題,指標選取也會出現差異。如,員工管理可以從員工流失率來看,也可以用員工滿意度指標來度量。
三是權重設置差異。如MSCI設置ESG評價體系時,會考慮各議題對公司及行業的影響程度和影響時間長短,若影響程度大,MSCI會給予該議題更高的權重。商道融綠ESG評級體系根據行業特性設置了通用指標和行業指標,并給予不同權重。
四是數據處理方法差異。目前ESG評級數據中不少項目很難準確定量計量,如人權、道德與反腐敗等,實際評級時候需要通過統計方法進行處理,不同的評級機構處理會有差異。
五是價值觀差異。ESG涉及非財務性信息,須通過評級者的主觀框架來進行選擇和解讀,而ESG評級機構的社會文化背景、歷史淵源、使命等社會面因素都帶有價值觀成分,會對其主觀理念框架形成影響。
金風科技已經連續14年主動、自愿披露ESG相關報告,公司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馬金儒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每個組織追求的價值不一樣,ESG評級的利益相關方如認為低碳好,就會采用碳指標權重更大的ESG評級;如認為綜合能力更重要,其就會采用涵蓋E、S、G三個維度的綜合評級。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ESG評級體系有差異是正常的,沒有必要統一”。她還補充道:“任何機構的ESG評級都不是完美的,其只是為利益相關方提供了一個參考,不是任何企業和個人做決策的唯一的依據,我們應該用非常包容的心態來看待ESG評級的差異?!?/p>
媒體:積極參與ESG評級體系建設
中國ESG的發展需要構建一個良性的大生態體系,主流財經媒體作為信息樞紐的作用獨特,不可或缺。證券時報、每日經濟新聞、新浪、澎湃、新京報等媒體在通過發布文章、組織論壇,向社會各界宣傳ESG理念,提升ESG關注度的同時,也在積極參與ESG評級體系建設。
一是自主構建ESG評級體系。如證券時報·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在充分借鑒國內外ESG指標和評級方法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構建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相結合、正面信息和負面信息相結合的ESG評價體系,對上市公司的可持續發展表現進行綜合評價,以評促改,推動上市公司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含“環境(E)指標”、“社會(S)指標”和“治理(G)指標”3個一級指標、14個二級指標、43個三級指標,以及100多個四級指標。
二是與專業機構聯合發布ESG評級。如,每日經濟新聞與中財大綠金院合作開發ESG行動派數據平臺,為中國上市公司提供ESG評級查詢和咨詢服務;新京報貝殼財經與中誠信聯合推出“ESG評級數據庫”,發布“2022京津冀ESG評級百強榜單”;澎湃新聞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聯合發布上市公司環境績效等榜單,推動企業踐行環境責任,完善環境信息披露。
三是上線ESG評級聚合平臺。如新浪財經已上線路孚特、富時羅素、中財大綠金院、商道融綠等國內外主流評級機構的ESG數據,覆蓋全部A股、港股、中概股,以及大量美股、日股等海外上市公司的ESG評級。
上市公司:三方面著手提升ESG評級
ESG評級等級是上市公司ESG可持續發展水平的象征。目前,全球有超5000家機構簽署負責任投資原則(PRI),共同管理資產超120萬億美元,占全世界被專業機構管理的資金總量一半以上,這些機構往往少投甚至不投ESG評級過低的上市公司。ESG評級等級還影響上市公司融資成本。ESG評級高的上市公司,可以更容易地發行綠色債券和社會性債券,其利率一般比普通債券低,融資成本也更低。因此,上市公司越來越重視專業機構的ESG評級,并不斷推動ESG管理水平提升,具體行動如下:
一是積極披露ESG相關報告。ESG相關報告是機構評級活動的基礎信息來源。A股公司提升ESG評級的第一步是進行ESG信息披露。據證券時報·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統計,截至2022年12月末,A股有1474家上市公司披露ESG相關報告,披露率達30.9%,較2017年提高7.8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
二是越來越重視環境量化信息披露。A股公司環境類數據強制披露的內容僅集中于環境污染、重大事故、行政處罰等信息,主體范圍以重點排污單位、實行排污許可重點管理等特殊類型的公司為主,披露率較低,如其主動披露環境量化信息,將有助于提升環境維度的得分。據秩鼎技術數據統計,2021年A股公司溫室氣體排放信息披露率為7.2%,較2018年提升了2.9個百分點,上升顯著。相應地,據Wind數據,A股公司在環境維度的平均得分連續4年上升,2022年平均分為1.94分,較2019年提升約三成。
三是越來越重視ESG實踐。據Wind數據,A股公司ESG管理實踐平均得分由2018年的4.09分逐步上升至2021年的4.6分,2022年因評級要求提升,平均分僅小幅下降0.08分,但整體仍好于2020年,反映出A股在環境、社會及治理三個維度的管理實踐在逐年加強。
評級結果:A股公司MSCI ESG評級普遍偏低
隨著上市公司越來越重視ESG工作,A股公司在國內評級機構中評級處于良好(A級或BBB級)及領先水平(AA級及以上)的公司也逐年增加。以Wind為例,評級處于BBB級及以上的公司占比由2018年的34.92%上升至2021年的53.98%,2022年因評級要求提升,上述占比小幅下降至48.62%。
不過,在國外的ESG評級機構中,A股公司評級仍普遍偏低。以影響力較大的MSCI ESG評級為例,截至2022年8月,在其評級的570多家A股公司中,BBB級及以上的公司僅占比15.48%。值得注意的是,MSCI ESG評級中CCC級的公司占比高達25.57%,而同期Wind ESG評級中CCC級公司占比不足1%。
盟浪可持續數字科技首席ESG官孫喜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A股公司在國際上評級偏低的現象。一方面,國際ESG評級機構的標準為全球統一標準,A股公司需要與全球其他優秀的同業企業競爭,而目前中國上市公司整體并未處于產業鏈價值鏈頂端,當前階段評級結果普遍偏低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西方的評級體系未針對各國國情調整評級方法論,公司的行業劃分標準也存在一些偏差,中國企業評級結果也因此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系統性影響?!?/p>
目前,中外ESG評價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不同:
一是價值觀不同。國外的評級標準里,很多地方體現的是西方人的價值觀。在某些議題里,這些評級機構會直接給相關的中國企業ESG評價扣分。
二是傳統文化不同。比如,國外評級機構認為酒的社會性不好,造成很多社會問題,因此酒類企業的ESG評級會較低。不過,白酒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文化傳統,不能簡單地用好與壞來判斷,因此相關上市公司不會遭國內評級機構扣分,不少白酒股更是國內基金的重倉股,這算是中國市場一大特色。
三是經濟發展狀況不同。目前美國等發達國家較早實現了工業化,而中國仍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進程之中,對自然資源和能源還存在較高的依賴。中國有著“富煤貧油少氣”的基本國情,但海外一些發達國家抵制煤炭,導致國內煤炭及煤電企業在海外機構的ESG評級中較低。
孫喜分析稱,雖然發達國家在ESG領域走得比較早,發展也比較成熟,但是它們的理念和實踐也存在一些問題,最為突出的就是存在“三大割裂”:一是割裂了財務與ESG。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財務可持續的基礎之上,將ESG等同于可持續發展,有失偏頗。二是割裂了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國際成熟資本市場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相應地,國外評級機構構建ESG評級體系時更多的是考慮機構投資者。三是割裂了金融機構和實體企業?;凇氨苊饫鏇_突”的考量,ESG評級服務與ESG咨詢服務是分離的,這可以理解,但是應該強化金融機構和實體企業的ESG交互。
孫喜建議,構建中國特色ESG評級體系是中國ESG理念推廣、發展的必經之路。如果國內評級機構能將“三個割裂”加以創新突破,并充分考慮中國發展實際情況,中國ESG評級體系會較海外體系更符合中國本土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