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控規模保業績 基金“逢高”限購有玄機
    來源:中國證券報2023-01-13 08:43

    近日,多只基金發布暫停大額申購公告,其中不乏績優基金。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現,有不少績優基金選擇在單位凈值上漲至高位時進行限購,并在限購后出現業績持續回調。

    一漲就限購,一限購就跌,何解?業內人士認為,上漲后限購通常是出于保業績的考慮,避免高位進入過多新資金攤薄收益。限購與下跌無必然聯系,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后續行情走弱,正好符合基金經理限購時的預判,或者是基金經理限購后進行了調倉。大額限購決策的背后通常有諸如控制規模、保持運作靈活性等原因。

    績優基金紛紛限購

    1月11日,招商核心競爭力混合發布公告稱,自11日起暫?;鸫箢~申購,單日上限為10萬元。天天基金網顯示,該基金近三月以來單位凈值上漲超過30%,位于同類排名前二十。

    交銀持續成長主題混合基金也宣布自11日起暫停大額申購,有權拒絕超過1000萬元(不含)的申請。該基金近期業績表現較為亮眼,近3月上漲14%,在同類基金中排名前15%。

    Wind數據顯示,截至1月12日,2023年開年以來,已有70余只基金(不同份額分開計算)限制大額申購,涵蓋債基、混合基、指數增強基金等多種類型產品。

    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現,在凈值上漲至高位時限購,似乎已經成為不少績優基金的選擇。

    諾德新盛靈活配置混合、中庚價值領航混合、安信民穩增長混合等多只基金此前也出現逢高限購操作,且基本都是在凈值創階段新高后的幾天內開始限制大額資金進入。

    建信潛力新藍籌股票更是接連調低上限規模,凈值達到高點后,于2022年7月5日起限制大額申購5萬元,隨后凈值繼續上漲突破前高,該基金又宣布自2022年9月1日起,將限購規模調低至1萬元。

    業內人士認為,一上漲就限購,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保業績的需要。因為高位的大量新資金涌入,容易攤薄基金收益。當處在高位時,對于基金經理而言,往往不是特別合適的建倉時機,大量資金進入后難以短時間內尋找到合適投資標的,只能以現金方式存放。這就會造成資金閑置,降低資金使用效率,從而拉低基金投資性價比。

    與下跌無必然聯系

    逢高限購的同時,不少基金卻在限購后一段時間內出現單位凈值持續下跌的情況。

    紅塔紅土穩健精選混合2022年7月7日起限制10萬元以上申購,隨后一段時間,基金凈值持續下行;中庚價值領航混合2022年6月30日起限制大額申購后,凈值一路震蕩下行超過3個月;嘉實成長增強混合2021年2月3日起限制30萬元以上申購后,凈值也出現明顯下滑。

    某公募基金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限購并不會造成基金下跌,兩者嚴格意義上來說并無必然聯系?;鹣碌嗍切星楹突鹜顿Y操作所致。

    限購與下跌無必然聯系,為何會出現限購后基金下跌的情況呢?

    有機構人士認為,限購決定本身是出于對后市行情可能走弱的判斷做出的,因而限購后的下跌可以視為基金經理對行情的判斷得到驗證,這種限購是有利于避免追高資金虧損的。此外,由于限購經常出現在基金高位,也有可能是基金經理在限購后,認為基金運作受影響較小,加上原有持倉已上漲較多,采取了調倉換股的操作,換股后未能迎合市場行情,這就導致了凈值下跌。

    招商證券研報表示,很多投資者在看到基金大額限購時容易對后市表現產生擔憂,但其實多數績優基金限購并不一定是市場的擇時信號。長期來看,這種方式實際上保護了持有人的利益,投資者應理性對待基金限購潮。

    規避凈值大幅波動

    近年來,基金限購現象頻繁出現。國信證券研報數據顯示,主動股基暫停申購及暫停大額申購的規模自2020年以來大幅提升。

    對于基金限購,某公募基金人士表示,一般而言,控制基金規模是主要原因。當基金規模過大,會對基金調倉操作造成一定掣肘,尤其當規模超過基金經理能力范圍時,有可能帶來難以預料的凈值大幅波動,給基金公司帶來負面影響。這種情況下,寧愿放棄一些規模收入,也要控制過多資金涌入可能產生的風險。

    該基金人士說,限購往往針對的是熱門基金和基金經理,而且熱門基金經理出現限購時,往往旗下大部分產品都會限購,這就是為了將規??刂圃诨鸾浝硎孢m圈內的一個常規操作。

    長江證券在研報中表示,站在賣方角度,限購有利于化解基金“船大難掉頭”問題,避免基金經理因流動性放棄一些投資機會,影響收益。也有利于限制投資者因個股停牌借道基金買入的套利行為,避免原持有人受損。站在買方角度,限購可能改變過往投資者隨意進出的高頻交易心理,讓基金份額持有人尤其是資金規模較大的投資者更珍惜已有持倉。同時,限購也會產生“稀缺效應”,刺激投資者的購買欲,帶來類似“饑餓營銷”的效果。

    責任編輯: 李志強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亚洲ⅴa中文字幕无码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