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私募基金資產管理總規模已站上了20萬億元的歷史高點機遇期,2023年的投資機會將在哪里?
2022年落下帷幕。
回顧這一年,受內外部因素影響,A股市場行情出現明顯波動,整體表現較為低迷,高速發展的私募基金也碰到了成長的煩惱。
特別是私募行業里實力象征的百億級私募,既有去年百億級業績排名第一的私募基金遭遇冠軍魔咒,也有東方港灣等老牌私募業績翻車,還有百億級私募合規風控水平不能跟上規模增長的速度,被監管點名。
在行業的洗牌期,不少百億級私募開始慢下來,不斷反思,探尋規模與業績的平衡點,在投研團隊、覆蓋的投研范圍以及合規方面下功夫,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
與此同時,2022年有22家私募基金加入百億陣營新晉機構。既有上海寬德、展弘投資、洛書投資、白鷺資管等量化私募,也有復勝資產、任橋資產、遠信投資等主觀私募實現規模逆襲。
站在新一年的起點,在私募基金資產管理總規模已站上了20萬億元的歷史高點機遇期,2023年的投資機會將在哪里?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底,百億私募數量為112家,環比上漲7%。有業績展示的私募管理人為92家,2022年平均收益為-7.16%,正收益百億私募占比26%。2022年百億私募前三名分別是迎水投資、玖瀛資產、明毅基金。
迎水投資以17.05%的年度收益成功奪冠。公開資料顯示,上海迎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6月,注冊資本1000萬元,主要從事證券基金投資、資產管理業務,于2015年9月經中國基金業協會登記為私募基金管理人。公司投資決策委員會主任盧高文曾供職于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研究總監姚潔俊曾歷任私募研究員、量化投資基金經理。
目前,迎水投資管理規模超過300億元,旗下基金產品486只。2020年,迎水投資首次突破百億大關,因重倉了茅臺、平安和海螺水泥等,年化收益表現優秀,管理規模也迅速提升。
2022年是迎水投資取得正收益的第四年,迎水基金表示,從迎水方遠多策略基金成立至今的表現來看,基本實現了預期的目標,主要是源自于嚴格遵循投資體系以及對可轉債市場的把握相對較好,同時對下跌后的市場緊密跟蹤,進一步研究豐富投資策略,成功開發并使用了一些新策略。
對于2023年,迎水投資則表示要樂觀謹慎,在勝率和賠率都很好時樂觀一點,上漲后估值過高人聲鼎沸時要謹慎一點。
多資產策略代表的玖瀛資產,2022年度收益為8.79%,排名第二。專注債券市場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明毅基金2022年取得收益8.49%,排名第三,也是百億債券私募的第一名。
此外,一村投資、上海寬德、思勰投資、珠海致誠卓遠、洛肯國際、盈峰資本在2022年均獲得不錯收益,年內收益均超5%。
有深圳私募人士表示,“今年以來主觀多頭策略私募業績承壓,特別是專注于自下而上選股的知名私募,受限于宏觀研究能力,在市場中更顯劣勢?!?/p>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的冠軍沖積資產,這家新銳百億私募在2022年業績慘淡,據某第三方機構數據,沖積資產目前在該平臺合計有29只產品的凈值展示,截至2022年12月,沖積資產2022年虧損幅度超36%。
2022年A股總體表現較為低迷,主要寬基指數中,上證指數全年下跌15.1%,滬深300全年下跌21.6%,創業板指數下跌29.4%。
在此背景下,百億級的私募基金整體呈虧損狀態。2022年有業績展示的92家百億私募的平均收益為-7.16%。其中,超七成的百億私募遭遇不同程度虧損,有33家百億私募2022年的凈值跌幅超過10%。
值得注意的是,沖積資產、西藏源樂晟資產、東方港灣等多家百億私募機構旗下產品在去年的虧損幅度甚至超過了20%、30%,跌幅超過主要的寬基指數下跌。
此外,數據顯示,淡水泉投資、景林資產、東方港灣等多家老牌私募,2021年、2022年已經連續兩年出現業績虧損。
面對業績疲軟,2022年內多位基金管理人道歉反思。希瓦私募相關人士表示,旗下部分產品今年以來回撤較大,主要原因是重倉了物業板塊。2022年8月初在產品凈值高位買入的投資人,回撤幅度確實超過了60%。
據不完全統計,已有包括和諧匯一、希瓦私募在內的近10家百億級私募因業績回撤而道歉、反思。此外,清和泉資本、慎知資本、源樂晟等也反思了自身操作上的不足。
老牌百億私募東方港灣近年來業績表現不佳,2022年公司整體虧損超25%。東方港灣掌門人但斌也發文道歉:“自2021年2月開始,這兩年東方港灣業績沒做好,都怪我自己!”
“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蹦乘侥蓟鹑耸勘硎?,2020和2021年不少頭部私募規??耧j,但在投研團隊和水平上無法同步跟上,因此難以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持續獲取收益。
在市場劇烈震蕩的行情下,一些百億私募開始積極探索更好實現風險控制的方式。和諧匯一董事長林鵬在一封致持有人的致歉信中表示,后續也將更加合理地運用工具化產品來管理風險敞口。同時,公司還將通過引入宏觀策略研究員以提高對宏觀、產業政策的敏感度,希望可以更好實現風險控制。
2022年,百億私募陣營持續擴容,截至12月底,112家百億私募中,有22家為新晉機構。其中包括上海寬德、展弘投資、洛書投資、白鷺資管等量化私募,也有復勝資產、任橋資產、遠信投資等主觀私募實現規模逆襲。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管華雨的合遠私募、周應波的運舟私募不僅成立于2022年,更是在公司開啟募資之后的短短三個月時間內就成功超越百億規模。
雖然2022年百億私募虧損占主流,但是也有25家百億私募在2021、2022年的震蕩市中連續兩年取得正收益,其中量化私募是主力,特別是上海寬德、思勰投資、珠海致誠卓遠業績表現優秀。
公開資料顯示,寬德投資是基于高頻交易構架,以及資產管理系統的量化對沖基金,在國內期貨、股票、期權等主流市場獲取收益,上海寬德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是一家創于2014年初、由華爾街資深人士在珠海創建的私募基金。
有量化機構人士表示國內量化市場的獨特性,包括A股成交量非常大,同時機構投資者占比較少,給了程序化交易很大的空間。目前,A股市場的量化行業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不過繼2020年、2021年的量化大年后,百億量化私募整體收益在2022年也是出現衰減。第三方統計數據顯示,28家百億量化私募2022年平均收益-0.09%,大幅低于2021年的平均收益20%。
深圳某私募人士表示,主觀和量化沒有孰優孰劣,任何策略都有周期性,市場上沒有常勝將軍。
融智投資基金經理胡泊也認為,雖然短期量化的大發展可能對主觀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長遠來看影響不大,量化未來會向量化多頭方向發展,而主觀私募更多是追求個股的深度挖掘,會形成兩個完全不同的賽道風格,適合不同的投資者。
目前,多家百億私募基金發布了2023年投資展望。不少機構表示,2023年A股比較樂觀,看好中國經濟復蘇,A股市場將從低位修復。
林園投資董事長林園近日表示,2023年看好兩條主線,一類是“受困”比較嚴重的,比如受疫情影響的餐飲、酒店、航空、旅游等行業,還有地產現在泡沫快擠完了;一類是未來市場不斷擴大的,有持續增長需求的行業比如醫藥等。
清和泉資本認為,2023年,A股市場有望從低位展開修復。投資主線中,清和泉資本認為上半年消費鏈和地產鏈機會更多,下半年安全鏈機會有望擴散。重點布局的行業有可選消費、建材、化工新材料、互聯網和儲能等。
在結構性機會方面,慎知資產創始人余海豐就認為,行業層面,結合估值的情況,看不到哪個行業會有突出的超額收益。2023年股市(包括港股)溫和上漲,上漲的幅度首先取決于各種政策,因此相對看好內需(消費、基建甚至是地產)。
多數私募基金傾向于2023年風格會進一步轉換,低估值板塊、醫藥等消費板塊以及匯聚低估值和平臺經濟的港股為未來看好的三大主線。